宋代印人与印谱 -ag尊龙凯时

本店铺可办理上网公章、法人章、财务章、发票章等,价格便宜,欢迎咨询!

« 印瓷印谱 »

宋代印人与印谱

      宋代地处中原一一带,经济发达,人民生活安定,文人学士多喜好诗、书、画。加之当时出土文物渐多,有一部分文人嗜古,赏玩之余,便从事古印、古铜器的收集整理,汇编成册,遂有《集古录》、《金石录》、《集古印格》、《钟鼎彝器款识》等,类似印谱的雏形。与此同时,文入学士在古印赏玩之余,也从事篆印或镌刻的尝试以遣兴。于是印人行列中,加入了文人、书画家,使印章艺术产生质的变化。他们或对印章有所议论,笔记成文,或附之于序、跋,遂有印论之萌芽。下面着重介绍宋代印人与印谱形成的概况。、印人1.祝温柔,宋五代时蜀人。《宋史·舆服志》载:“蜀中铸印官祝温柔,自言其祖思言,唐礼部铸印官,世有缪篆,即《汉:侈·艺术志》所谓屈曲缠绕,以模印章者也。思言随僖宗入蜀,子孙遂为蜀人。自是台、省、寺、监及开封府,兴元君印,悉令温柔重改铸焉。”由此可知祝氏祖孙都是铸印官。当时铸印官,“世习缪篆”,可见对干铸印篆书之精通,不但为官印书写印文,同时亲自刻模或指导刻模,并懂得铸铜工艺。也可说是当时的篆刻家。
2.王文盛,是一位只篆不刻之官。《宋史·舆服志》中有载:仁宗景佑三年,少府监言,“得篆文官王文盛吴状:“舀:京三司粮料院,频有人伪造印记,印成旁历盗”,请官欲乞铸造圆印……”
3.欧阳修,宋英宗时,“命参知政事欧阳修篆文”。《宋艾·舆股志》。
4.冯道,是五代后唐时人。庄宗时(公元923—926年)制“宝”两座,诏冯道书“宝”文。以上二三人,岁、会篆印文,不会刻。篆好以后,再交与名手来刻铸。这只能是“半边手”。同时也说明宋代制宝、玺等印是很慎重的。
5.邵必和苏唐卿。往《宋史·舆服志》中还提到为杜绝伪造官印,请邵、苏两位去鉴别印章之真伪,经查未发现伪品,·而“无所经改”。此两人能鉴定印章之真伪,也可能是篆刻家,起码是精通篆文的专家。
6.米芾(公元05—07年)
米芾,初名黻,字元章,号海澈外史、襄阳漫士、鹿门居士。原西太原人,后迁居襄阳,又曾长期住在江苏镇江等地。宋徽宗时,任书画学博士,擢礼部员外郎,出知淮阳军。礼部郎官旧称南宫舍人,所以世称米芾为“米南宫”。他是宋代有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和收藏家。《宋史·文苑传》说他:为文奇险,不蹈袭前人轨辙,特妙干翰墨,沈着飞翥,得王献之笔意;画山水人物,自名一家;精于鉴裁,遇古器物、书画,则极度力求取,必得乃已。故家藏宏富,自题居日宝晋斋。著有《宝晋英光集》、《书史》、《画史》、《宝章待访录》、《海岳名言》、《砚史》、《评纸帖》等书。
米芾.=:停法,擅长真、行、草,并能篆、隶书。宋拓《绍兴米帖》第九卷,全是篆、隶书。加之他嗜好古器物,又曾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,可知他对古器物铭文与名画上印章是很注意的。世传他所用印大都出于自己篆文与镌刻。观察他遗存在书画上的自用诸印,多数镌刻粗糙。欧阳修、苏轼、苏辙、黄庭坚、赵孟坚等同时代人所使用的印章,印文镌刻均较工细,相比之下差距较大。由此判断其自用诸印系自己篆文、自己动刀是有根据的。而且诸印的用刀风格,也极为一致,与其他诸家用印刻工风貌迥异。因此可以说,米芾是我国印学史上第一个留有姓名、印痕、实物,能篆会刻的篆刻家。米芾还是一个对印学有专门论述的篆刻家。由于他嗜古器物,又能遍览内府所藏画印,对书画上用印与治印,就有比较、取舍的标准。他在《书史》、《画史》等中有好几条关于印章方面的评述。这也可说是最早的关于印章艺术评论了。他在《书史》中说:“印文须细,圈须与文等。”又在《书史》中谈到:“王诜见余家印记,与唐印相似,始尽换了作细圈,仍皆求余作篆。”这里不仅有了鉴赏印的审美情趣,并论及印边与印文的统一美。.“正三馆秋阁之印,文虽细,圈乃粗如半指,亦印损书画也。”这是顾及到印与书画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审美观,并对印章在书画作品上使用不当的批评。他还在《宝章待访录》中,多次记述了前朝书画、信扎、丛帖中的公私鉴藏等印记情况,对前朝在印章的应用上记录了资料。更可贵的是他批评了在《颜书送辛子序》真迹诸纸上,“前后为好事者以笔描二大印,其文乱,仍书铉字其中,幸不合缝,鉴非铉笔”。由此可见,他能考辨印章之真伪。他还谈到印章对书画鉴别的作用。他说:“画可摹,书可临而不可摹,惟印不可伪作,作者必异。王诜刻“勾德元图书记',乱印书画。予辨出“元'字脚,遂伏其伪。木印、铜印自不同,皆可辨。”
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日历

最新评论及回复

最近发表

powered by

网站地图